最近,有關“中國將爆發經濟危機”的唱衰論調甚是吸引眼球,然而,它明顯缺乏依據,不過是將中國經濟存在的一些問題和風險“專注地”置於放大鏡下進行泡泡糖式的觀察罷了。
儘管已是連續六個季度放緩,或者今年第三季度亦很可能不會探底回升(9日起陸續發布的8月份經濟數據也許會預示),但是,中國經濟基本面的良好狀況和態勢顯然並未受到實質性損傷。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學家汪同三說,中國經濟的持續放緩是可控的,風險和挑戰也是可以應對的,“它們不會演化為經濟危機”。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較長期戰略,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的政策週期,歐美等外部需求的嚴重萎縮——這些是中國經濟持續放緩的主要原因。
中國的經濟轉型是為了謀求更加健康、更可持續的增長,而它也正在取得積極進展,核心表現是經濟結構的長期失衡狀況已經出現轉折,並已形成可持續改善的趨勢。
去年,經常項目順差與GDP之比從5年前的約12%降至約2.7%,貿易順差與GDP之比也從7.5%的高位回落至2.1%。今年,這些衡量外部失衡的數值將繼續改善。
內部失衡的格局也正在逆轉。中西部地區的經濟增速普遍快於東部地區,這是30多年來所未有。消費佔GDP比重去年也停止了下降,這得益於城鄉居民收入與經濟的同步增長,它也鞏固了中國正在成為全球最大消費市場的基礎。
由於仍處於工業化和城鎮化快速發展期,中國對重大基礎設施和民生工程建設的需求仍很強勁,政府也積累了豐富的投資拉動經驗,擅長在復雜環境下發揮資本優勢,這些都是今後適度利用投資穩定經濟增長的依托。
目前,中國政府正在加快進行或提前啟動一些必要的重大基礎設施和民生工程的投資建設。例如,國家發改委最近批准了25個城市軌道、13條公路和多個集裝箱碼頭、航道等交通建設項目規劃,涉及金額近萬億元。
另外,中國政府還加快了一大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重大專項的推進,不斷擴大投資。
特別值得一提的積極因素還有:今年以來,民間投資一改近兩年的低迷狀態,佔全社會總投資比重已經上升至約60%,這將保證國內投資的穩定增長及質量效益。
客觀地講,當前的經濟增速是符合中國政府的調控預期的,也符合中國經濟較長期的潛在增長率曲線。中國政府將今年的經濟增長預期目標確定為7.5%,而“十二五”時期則為7%。 中國人民大學金融和經濟學家向松祚說,中國經濟可控的適度放緩,並非意味前景的悲觀,對於經濟轉型和結構調整來說,它既是一個結果,也是不可或缺的良好條件和環境。 中國政府穩定經濟增長的彈藥無疑是充足的——特別是低水平的債務率,但是,它不會“飲鴆止渴”,為了追求短期的超高增長,而再推出類似2009年——2010年那樣大規模的經濟刺激計劃,以避免通脹重起、泡沫滋生以及潛在不良貸款增加而乾擾經濟轉型戰略實施。 中國政府抵禦經濟危機的能力是非凡的,因為它對金融與經濟具有極高的掌控力,也具有極大的動員力,從而保障不會出現失控狀態。另外,中國金融是圍繞實體經濟的實體金融,而非歐美大量存在的泡沫金融、虛擬經濟,這從很大程度上減少了攪擾動蕩的因素。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巴曙松說,從中國之前每個大的經濟發展階段看,基本是不斷釋放市場活力和製度紅利的過程,而今後還有很大的空間釋放制度紅利,例如國企改革、壟斷行業改革等。 過去30多年的實踐表明,改革釋放的生產力潛力是中國避免經濟危機的一大法寶。受訪的分析人士預料,中共十八大之後,中國的各項改革將加快進程,釋放的生產力是不可限量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