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半島(英語:Indochina 或Indo-China,音譯印度支那),或稱中印半島,指亞洲東南部的半島,東臨南海,西瀕印度洋,因位於中國以南,印度以東而得名。中南半島的南部也稱「馬來半島」。中南半島通常特指曾經是法國殖民地的「法屬印度支那」,包括今日的越南、柬埔寨(舊稱高棉)、寮國(簡稱寮國)三國,簡稱「越棉寮」;廣義的中南半島則指「東南亞大陸」,包括越棉寮三國及緬甸、泰國(暹羅)、馬來西亞的馬來亞地區及新加坡、檳城、馬六甲等地。
名稱[編輯]
中國、東南亞、歐美等地的華人普遍使用「中南半島」一詞。原法文「Indochine 」,表示位於印度與中國之間並受兩國文化影響的區域,音譯為「印度支那」。但在中國抗日戰爭時期,「支那」演變成侮辱中國的歧視性詞語。在于右任的倡議下,改用「中南半島」,意思為「在中國以南的半島」。
歷史[編輯]
- 直接翻越青藏高原穿過喜馬拉雅山脈;
- 穿過西域和中亞的戈壁沙漠再經過現在的阿富汗向南(玄奘取經的路線,絲綢之路南支);
- 穿過雲南和緬甸的熱帶雨林(南方絲綢之路);
- 從海路過中國南海經馬六甲海峽繞過馬來半島(海上絲綢之路)。
其中前兩條路線去印度十分艱險,故而大多數商人都選用後兩條路線,尤其是海路。由於後兩條路線都要經過印度支那諸國,這些區域或國家受到中國及印度的政治及文化影響。
從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中葉,這個地區除了泰國保持獨立以外一直都被法國和英國殖民統治。其中寮國、柬埔寨、越南被法國統治,稱為「法屬印度支那」。緬甸、馬來亞、新加坡被英國統治。1893年法國人建立第一個印度支那聯邦,1940年日本佔領法屬印度支那,1942年日本佔領除泰國外中南半島全境。1945年二戰結束後,中南半島的英屬殖民地的獨立較為平和,1948年緬甸獨立、1956年馬來亞自治、1957年馬來亞聯合邦獨立,1963年馬來西亞聯邦成立、1965年新加坡自馬來西亞聯邦脫離獨立。法屬殖民地則較為艱辛,越南自二次大戰結束後即展開對法國獨立戰爭,1954年日內瓦會議以後,法屬印度支那各國才獲得獨立。1960年美國為了扼止共產主義的擴大而介入越南內戰。經歷多年的越戰,1975年美軍撤離,北越戰勝南越統一越南。而後,擴大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蘇聯的影響,1978年越南入侵柬埔寨擊潰親中派系掌政的共黨政權,並意圖扶持親越勢力,引起越柬戰爭,1979年發生中越戰爭。到了90年代中南半島原法屬殖民地三國才實現和平。
地理[編輯]
維基共享資源中相關的多媒體資源:中南半島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